存档

2011年9月 的存档

My favourite poem 3

2011年9月25日 评论已被关闭

《腐尸》

波德莱尔

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

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
冒着热腾腾的毒气,
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
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

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
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

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
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

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
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
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
好像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
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
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
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
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
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奇怪的音乐,①
像水在流,像风在鸣响,
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
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

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梦影依稀,②
就像对着遗忘的画布,
一位画家单单凭着他的记忆,
慢慢描绘出一幅草图。③

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
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
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
再攫取一块剩下的肉。

——可是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
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
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
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

是的!优美之女王,你也难以避免,
在领过临终圣事之后,
当你前去那野草繁花之下长眠,
在白骨之间归于腐朽。

那时,我的美人,请你告诉它们,
那些吻你吃你的蛆子,
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

据普拉隆所述,此诗约作于一八四三年以前。直接
发表于初版《恶之花》。诗中的爱人指让娜·迪瓦尔。
本诗对路旁的尸体作写实的描绘,诗人并常在酒店和画
室中朗诵,因而使他以“尸体文学的诗人”而闻名于世。
原题Une Charogoe,我国文献中多译作“死牲口”或
“死兽”,此处应为一“女尸”。

注释:①指苍蝇嗡嗡地飞,蛆虫窸窸窣窣地钻动。
②以上所述均为过去所见,现在回想起来,只留下梦
影而已。
③波德莱尔曾批评当时的风景画家不重视凭记忆作画,
见《现代生活的画家》中《记忆的艺术》。

我的想法:以这样的手法描写爱人我是第一次见到。但是诗人确在陈述一个我们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如果我们真的能面对着自己爱人腐烂的躯由衷的说出: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那是真的爱了,也便没有了失去所爱的痛苦了。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My favourite poem 2

2011年9月25日 评论已被关闭

相信未来
作者 食指
出自《食指的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我的想法:每个人都应该有极高的热情,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我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我知道我不是最苦的。我更知道,这些苦难是让我更能体会和坚信未来的美好。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My favourite poem 1

2011年9月25日 没有评论

诗歌:致橡树

体裁:现代诗

作者:舒婷

年代:创作于1977年3月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我的想法:
这首诗是我的爱情观不错的表达。希望自己是木棉,也希望能找到橡树,更希望橡树也渴望有木棉在旁。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My favourite movie 2

2011年9月25日 没有评论

片名:   Mona Lisa Smile   
中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

导演 Director:   
迈克·内威尔 Mike Newell  

演员 Actor:   
* 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Katherine Ann Watson   
* 克尔斯滕·邓斯特 Kirsten Dunst …..Betty Warren   
* 朱丽娅·斯蒂尔斯 Julia Stiles …..Joan Brandwyn   
* 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Giselle Levy

剧情介绍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 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以贝蒂(克尔斯滕·邓斯特 饰)、琼(朱莉娅·斯泰尔斯 饰)和莉薇(玛吉·吉伦哈尔 饰)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我的想法
上个世纪的美国的女性的婚姻还在依赖于男性,那么女性离真正的自己还有多远?离自己近了,是不是离男性就远了?爱情还在吗?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My favourite movie 1

2011年9月25日 没有评论

中 文 名
  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死亡诗社/壮志骄阳

导 演
  彼得 韦尔 (Peter Weir)

编 剧
  汤姆 舒尔曼 (Tom Schulman)

主要演员
  罗宾 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 John Keating   
罗伯特 肖恩 伦纳德 (Robert Sean Leonard) …… Neil Perry   
伊桑 霍克 (Ethan Hawke) …… Todd Anderson   
乔希 查尔斯 (Josh Charles) …… Knox Overstreet

获 奖
  1990 奥斯卡奖 最佳编剧   
1990 BAFTA电影奖 最佳电影、最佳音乐(原作)   
1991 恺撒奖 最佳外语片

剧情简介
1959年秋,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开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教师基丁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耳目一新。基丁大胆挑战狭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爱,受到学生们的拥戴。从学校的一本旧年鉴上,学生们发现了基廷在学生时代主持过的一个诗歌团体——死亡诗社,决心重建,恢复它的活动,经常在山洞里举行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演出虽然十分成功,但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而自杀。为掩盖丑闻,校方把基廷当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辞职。在他离去之前,学生们用站在课桌上的特殊方式向基廷表示对他的热爱和“死亡诗社”的团结。

我的想法
知道自己怎么做是对的,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难事。在坚持的过程中,自己会动摇:在坚持的过程中,会无意的伤害别人,也便无意的伤害了自己。一个学生用终止生命的方式来找寻自己精神的出处,这个代价有些大,也不是基丁老师所要看到的。打开一个人的心智究竟是对还是错?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每个人都死了》

2011年9月25日 没有评论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每个人都死了》是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所写,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私家侦探马修·斯卡德的朋友米克·巴卢被莫名奇妙的找茬,手下的人死了,东西被偷。而马修被人袭击,到后来米克的酒吧葛洛根被持自动枪械的人袭击,死了很多人。为了找出幕后的凶手,马修和米卢并肩战斗,终于发现对手是多年前被米克所杀的帕迪·法雷利的儿子,他是来为父亲复仇的。而在米克这边,出了个叛徒安迪·巴克利,马修和米克将计就计,进入帕迪·法雷利的儿子道林设下的圈套的地方,那本来是米克的农场,经过出其不意的突袭,他们打死了所有的敌人,全身而退。

整个故事很一般,最不喜欢的是太多太多的对话,没有对话好像这个故事就没有太多可写的了,所以感觉有点乏味。

参考资料:

《每个人都死了》[美]劳伦斯·布洛克 唐诺 译 新星出版社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直捣蜂窝的女孩》

2011年9月19日 没有评论

《直捣蜂窝的女孩》,是一部大作, 六百多页,479千字,好厚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写的不错,情节曲折,环环相联,扣人心弦,非常值得一看。

它是《千禧年系列》的第三部,不仅篇幅最长,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千禧年系列》是一部瑞典小说,从2005年首部曲出版后,销售量已经突破2600万册,2009年更成为全欧洲最畅销的小说,其中第一部《龙纹神的女孩》和第三部《直捣蜂窝的女孩》均获得北欧犯罪小说协会最佳犯罪小说”玻璃钥匙奖”。

故事从一个被枪击的女孩开始,被手枪打中头部,送进医院奇迹般的生还,她就是那个女孩——莉斯·莎兰德,另外还有一个揭开莉斯·莎兰德相关事件的关键人物,《千禧年》杂志的记者——麦可·布隆维斯特,所有的故事便是围绕他们两个开始了。

亚历山大·札拉千科,莉斯·莎兰德的生父,一个叛逃的苏联KGB情报人员。被瑞典安全部门接纳,并掩护其身份。其殴打莉斯·莎兰德的母亲而导致永久性脑损伤,不断的脑出血,莎兰德一心寻求让他得到惩罚,却受到安全部门的阻挠干扰,甚至残害她。

莉斯·莎兰德年纪27岁,身高154公分,体态瘦小。其父亲亚历山大·札拉千科,十二岁时因纵火谋杀父亲,被判定患有精神疾病而关押在精神病院。十八岁时被法庭宣判无行为能力,必须在监护之下生活。莎兰德性格怪异,沉默寡言而不善交际,几乎没有朋友。但莎兰德在智力方面其实类似于天才,数学演算能力高超且过目不忘,自学成才的电脑功底,达到世界顶级黑客的程度。

麦可·布隆维斯特年纪45岁,外貌堪英俊,性格正直且聪明机智,很有征服女人的魅力。他为《千禧年》杂志社工作,专门揭发企业和政府的黑暗内幕,曾因为刊载某位企业家的犯罪行为而遭到毁谤罪的判罚,并因此入狱服刑三个月。但事后在不懈的努力下,收集到完整且充分的证据,将该位企业家扳倒,因而一举成名。他现在深入进莉斯·莎兰德的事件中,开始揭发政府中国家安全部门的邪恶的行为。

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行动后,莎兰德和她的父亲都受了重伤,双双住进了加护病房。而莎兰德的法定监护人也在之前的报复行动中遭到杀害,一份被隐藏多年、关于莎兰德十二岁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真实缘由的档案被布隆维斯特取得。于是,特别小组面临极度的危险,这个小组一旦曝光,除了小组成员将会受到刑事审判外,人民将会强烈质疑现任政府,产生严重的宪政危机。特别小组必须出动将事情摆平。与此同时,布隆维斯特光是有一份多年前的报告还不够,并不足以证明小组的存在,也无从得知小组成员有那些人,因此必须进一步地追踪事情的真相。于是,一方是要确保莎兰德的行为失能判定持续下去,确保相关人员都保持隐秘,一方则是要推翻莎兰德的精神失常宣判,并挖掘出所有相关的人员。

小组为掩盖违法事实,布隆维斯特为揭露违法事实,双方开始了惊心动魄的较量。

小组前任的组长古尔博出动,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掩盖事实。找莎兰德原来的精神病医生出马,撰写虚假的精神状况评估报告,让法院相信莎兰德确实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必须管押在精神病院中;以国安局的军事机密为由,误导检察官,回收被布隆维斯特取得的档案,并将同情莎兰德的警员调开;全面监视和监听布隆维斯特的一举一动,掌握媒体调查的进度;最后是杀死莎兰德的父亲,彻底断绝他的威胁。

布隆维斯特受到全面监控,并被窃走相关证据。因此他在家中装设隐秘的录像机,录下小组成员侵入他家埋设机关的影像,并派人跟踪那些跟踪他的人。他在机密档案被抢夺回去之前复制好几个备份,分开收藏在不同的地点。他让莎兰德侵入她的精神病医生的电脑系统中,找到重要的通信资料,指证对方曾经、并准备再次陷害莎兰德。布隆维斯特还设法找到国安局中负责确保宪政体制的单位,告知特别小组的存在,并提出相关的证据证明这个小组不仅存在,还做出了违反宪法,侵害莎兰德人权的犯罪行为。

现任首相完全不知道小组的事情,但发现这件事情政府违法严重,必须面对艰难的抉择,包庇掩护小组,则自己也陷入了违法的事件当中,但任由布隆维斯特揭发小组的存在和犯罪事证,则会引发宪政危机,造成现任政府的崩溃。首相最终的决定是,主动出击,在国安局内成立一个临时的宪政小组,针对特别小组进行调查。但在确认一切之前,必须在私下进行,如果事情是真的,可以避免打草惊蛇,如果事情是假的,则可以避免国安局内部的动荡。

为了掩盖事实,疯狂的行为不断,从监视到毁灭证据,到杀证人,到最后准备杀掉布隆维斯特灭口,越来越走向一个无底线的邪恶深渊。

法庭上对莉斯·莎兰德的起诉失败了,相关的证人,当年的确认精神病的泰勒波利安的种种行为,被辩护律师揭穿。政府对小组的调查也完成了,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拘捕。

最后莎兰德也被法院宣判精神没有失常,她自由了。

 

参考资料:

直捣蜂窝的女孩 [瑞典] 斯蒂格拉森 颜湘如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一个薪水月买10个不贵,买100个就是贵?

2011年9月13日 没有评论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中秋那天,去买个东西,这里称为A物。坐公交车,有一长者,七十往上数了。问之,A物多少钱了?答曰25元,长者感叹道,太贵了,以前才3块钱。

偶反应很快,立刻问其当年薪水多少?答曰:32元。吾和颜悦色说道,以前一个月买10个,现在一个月买100个怎么能说贵呢?

老者答曰,B(指做A原料,单位价格)才一块多,所以25就贵,不值。

希望老者回去能好好想一想,到底哪个贵,思维定式的单纯以价格作评价标准是思想桎梏的结果,不知道思考。这样的国人很多,如此思想,焉能强国?

分类: 感悟随笔 标签:

《无间任务》

2011年9月13日 没有评论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无间任务》是一部写的非常好的小说,可以用引人入胜来形容。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小说讲述的是私家侦探杰克·李奇为了追查10年前其在军中服役时射杀的一个认为已经死了的人——昆恩,同想找到萨克雷·贝克贩毒证据的并救出打入其内部的卧底美女泰瑞莎·丹尼尔的缉毒组警察苏珊·达菲进行的合作的事情。

她们设计了一个绑架被救案,目标就是萨克雷·贝克的儿子李察·贝克,杰克·李奇就成为了救人的英雄,为了更真实,甚至表演了他打死一个警察的场景。一切顺利,杰克·李奇打入贝克家里。但因为设计上的疏漏,李奇数次险些被怀疑,都被他机智干练的处理掉了。其实贝克不是贩毒的,而是贩枪的,他上面还有个人控制着他,经过一系列复杂,惊险的过程,终于杰克·李奇收到了最多的信任,也开始了整个的追寻过程,惊心动魄的对抗之后,最终杀死昆恩,救出泰瑞莎·丹尼尔。

此书值得一看。

参考资料:

《无间任务》 [英] 李查德 彭临桂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

《呼吸秋千》

2011年9月13日 2 条评论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呼吸秋千》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 赫塔·米勒著的作品,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时,一个17岁的男孩子,背井离乡,被送到乌克兰的劳动营,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劳作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劳动强度大的悲惨生活。

本书反映了那个悲惨的年代,人已经被当成了动物,只有天天劳动的权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所谓的改造。五年中,一些人死了,无声无息的消失了。男孩的家人对他也冷漠了,似乎他已经不是家庭的一员了,亲情在强权的重压下早已变得冰冷。没有什么人权,没有人敢于反抗,只能接受命运。

一个这样的时代过去了, 希望人类不要再重蹈如此灭绝人性的覆辙。

 

参考资料:

《呼吸秋千》 [德] 赫塔·米勒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分类: 读书笔记 标签: